5月23日,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宁召开,表彰了获得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的科技人员。我院共获得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者王进、曹存巍、苏辉昭参加了奖励大会。
自然科学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具体项目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影响骨肉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本项目为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目前骨肉瘤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患者5年生存率低驱使我们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针对上述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多个骨肉瘤特异性标志物,为骨肉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贺茂林团队
项目名称:多模态磁共振研究颞叶癫痫注意功能损害机制颞叶癫痫(tmporallobpilpsy,TLE)是最常见的局灶性癫痫,伴随广泛领域的认知功能损害,其发生机制还存在很多的困惑和争论。注意功能作为人脑高级认知功能的基础,参与并影响其他认知子域的功能。研究TLE患者注意功能的脑结构、功能及其复杂网络拓扑特性,从活体脑方面阐明TLE患者注意网络损害的神经病理机制,可为TLE注意功能障碍提供新的理论框架,是目前癫痫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目前,磁共振(magnticrsonancimaging,MRI)是研究活体脑结构和功能的最主要工具已获公认,多模态MRI技术的发展为TLE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途径。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建模及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探索大脑的结构特征、揭示大脑的功能状态,以及脑网络属性及动力学,能够为TLE患者注意功能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提供新的证据和理论。本项目历经10年,在国家自然基金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基于多模态MRI,针对TLE患者的注意功能障碍,开创性地研究TLE的脑微结构、功能特征及复杂脑网络拓扑属性,探讨导致TLE注意功能损害的神经病理机制。▲郑金瓯团队
科学技术进步奖:
项目名称:消化系统肿瘤诊疗的表观调控策略及临床应用消化系统肿瘤是我国常见的肿瘤类型,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肿瘤的发生、转移、耐药等机制尚不明确,成为制约消化系统肿瘤治疗进展的重要原因。团队以“表观遗传调控与消化系统肿瘤”为主要方向,系统研究了m6A修饰、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方式影响肿瘤发展的潜在机制,发现了一系列参与肿瘤表观遗传调控的关键分子,并对其影响肿瘤发展的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唐博团队
项目名称:锰中*和帕金森病早期鉴别及治疗研究与应用广西锰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也是锰中*的高发区域,其早期临床表现与帕金森病非常相似,往往被误诊为帕金森病,但两者的治疗和预后完全不同,以至于许多患者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造成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为此,我们建立了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锰中*和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资料库,围绕两者的核心易感因素、关键诊断/鉴别诊断标志物及治疗开展了多项研究,创建并完善了锰中*和帕金森病的早期鉴别及治疗策略。▲王进团队
项目名称:广西及东盟特色真菌病防治关键技术及应用真菌病是一类威胁全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项目组围绕广西及毗邻东盟国家地域特色的真菌病诊断方法落后,治疗药物有限、副作用大,流行传播及致病机制不明等系列真菌防治难题,开展科技攻关。▲曹存巍团队
项目名称:核医学在甲状腺疾病诊疗中的技术创新及应用
甲亢、甲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但针对甲亢治疗时机的选择、并发症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预防、甲癌疗效的评估,国内外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有必要通过核医学技术集成创新的研究,对甲状腺疾病行个体化精准诊疗,以提高疗效、控制并发症、预防复发。项目对本行业常见病的个体化精准诊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韦智晓团队
项目名称:子宫内膜癌浸润转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子宫内膜癌有年轻化趋势,发生了转移浸润的晚期子宫内膜癌预后差,晚期病人在治疗上仍然是当前的难点。研究子宫内膜癌转移浸润的机制、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率、找到从正常子宫内膜到发生子宫内膜癌演进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探讨诊断、治疗、判断预后中的肿瘤标志物对于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治愈率尤为重要。该项目对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研究。、
▲范江涛团队
恭喜以上获得者今天所获得的荣誉都离不开每位一附院人的付出和努力希望全院科技人员向获奖项目组学习锐意创新,助推我院高质量发展内容来源:科研部
编辑:韦娜
校对:蓝歆旻
审核:蓝飞燕
温馨提示广西医院宣传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