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正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
全县预防野生菌中*的预警信息
元疾控预警[]06号
当前,各类野生菌进入生长旺季,自采误食野生菌中*已进入高发期,近段时间,我县野生菌中*事件频发,野生菌中*人数不断增加;部分省连续发生多起自采误食有*野生菌中*事件,导致多人中*,多人死亡。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中*事件的发生,减少和避免死亡,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发布关于进一步预防误食有*野生菌中*的预警信息:一、广大群众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颜色鲜艳、霉变或幼小难辨识的野生菌我县山区占地面积大,野生菌种类繁多,中*类型复杂,且有*无*菌种外观区分特征不明显(容易混淆),广大群众误采、误食有*野生菌中*的风险很高。特别是误食致命鹅膏(白*伞)、火炭菌(亚稀褶红菇)、灰花纹鹅膏菌、*盖鹅膏菌、肉褐鳞环菇等多种剧*野生菌中*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且没有特效疗法。目前尚无简易科学的方法鉴别野生菌是否有*,所以呼吁广大群众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颜色鲜艳、霉变或幼小难辨识的野生菌。二、谨防野生菌加工、食用方法不当引起食物中*烹调加工野生菌时,不要凉拌食用,不要多品种混合加工,加工时要炒熟煮透后再食用。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集体用餐单位(包括学校食堂、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供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医院食堂、农村自办宴席、会议集体用餐等群体性聚餐)一律禁止加工和提供野生菌类(包括野生菌干制品)。防止引发群体性食物中*事件;餐饮经营单位要严格把好食用野生菌采购关,建立和掌握野生菌中*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严格执行先用沸水煮漂等安全的烹调加工方法,并留样备查,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三、出现中*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存侥幸心理野生菌中*类型复杂,不同*菌所含的*素不同,出现的症状也各不相同。一般分为急性肝损伤型、急性肾损伤型、神经精神型、胃肠炎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光过敏性皮炎。其中,胃肠炎型最常见。急性肝损伤型、急性肾损伤型在早期症状会出现胃肠炎型即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误食鹅膏菌以及含鹅膏*素的*蘑菇中*引起急性肝损伤型,其潜伏期(6~12h)、急性胃肠炎(6~48h)、假愈期(48~72h)、内脏损害期(72~96h)。所以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幻觉等疑似食物中*症状,要立即自行催吐、并及时前往就近医疗机构就诊就医,把握住最佳救治时间。四、全面做好食用野生菌中*应急救治的各项准备工作各医疗机构收治野生菌中*病人或疑似病人时要按照相关要求及时报告所在地县级卫生行*部门,全面做好食用野生菌中*应急救治的各项准备工作。因此,呼吁广大群众一旦食用野生菌后出现不适症状,如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症状,不要存侥幸心理,要立即自行催吐、并及时就近就医,把握住最佳救治时机。五、建议广大群众养成对野生菌一拍照二留样的习惯食用野生菌前注意保留野生菌样品或者照片,一旦出现中*,以便就诊时给医生或流调人员提供相应图样,能够及时辨认中*菌种,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挽救患者生命。六、主动监测,积极上报各医疗机构负责疫情监测的同时做好疫情上报工作,收治野生菌中*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按照《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国卫食品发〔〕59号)和卫生行*部门要求及时上报病例信息,怀疑为野生菌聚集性中*事件时,应按照规定及时向属地疾控中心和卫生健康行*主管部门报告。县疾控中心要加强野生菌中*事件的监测、报告与处置;定期汇总分析辖区监测数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接到食物中*事件报告后按要求及时开展现场调查和处置,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进行上报,并尽量采集中*野生菌样品开展鉴定,查明中*原因,控制事态蔓延,并将事件调查信息通报辖区卫生健康和市场监管部门。七、加强医务人员的应急救治培训,积极开展野生菌中*防控知识宣传各级医疗机构要做好野生菌中*应急救治的各项准备工作,尤其要加强对村医和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生进行*菌相关知识、中*事件发现、报告及处置规范的培训,提高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野生菌中*的治疗和报告意识,在收治野生菌中*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同时,应及时向当地卫健行*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同时做好野生菌中*防控知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正确鉴别和食用野生菌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素养。元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年6月30日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