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
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中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细菌性痢型临床表现
一、急性菌痢
主要有全身中*症状与消化道症状,可分成四型:①普通型。起病急,有中度*血症表现,怕冷、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一般病程10~14天。②轻型。全身中*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均不明显,可有低热、糊状或水样便,混有少量粘液,无脓血,一般每日10次以下。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以此与急性肠炎相鉴别。一般病程3~6天。③重型。有严重全身中*症状及肠道症状。起病急、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病情进展快,明显失水,四肢发冷,极度衰竭,易发生休克。④中*型。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骤,全身中*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素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二、中*型菌痢又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三型:休克型(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口唇及肢端青紫,皮肤呈花斑状,血压降低,少尿、无尿,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脑水肿型(颅压增高,血压升高,嗜睡,反复呕吐、惊厥,面色苍白,继而昏迷,呼吸衰竭)及混合型(是以上两型的综合表现,为严重)。由于中*型的肠道症状不明显,极易误诊。三、慢性菌痢
菌痢患者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部分病例可能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致病菌种类(弗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有关,也可能与全身情况差或胃肠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关。主要病理变化是结肠溃疡性病变,溃疡边缘可有息肉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导致肠道狭窄,若瘢痕正在肠腺开口处,可阻塞肠腺,导致囊肿形成,其中贮存的病原菌可因囊肿破裂而间歇排出。分型如下:①慢性隐伏型。病人有菌痢史,但无临床症状,大便病原菌培养阳性,作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菌痢的表现。
②慢性迁延型。病人有急性菌痢史,长期迁延不愈,腹胀或长期腹泻,粘液脓血便,长期间歇排菌。为重要的传染源。
③慢性型急性发作。病人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后症状已不明显,受凉、饮食不当等诱因致使症状再现,但较急性期轻。
细菌性痢疾诊断
在流行季节,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者均应考虑本病,对无典型症状,而有高热等*血症表现的儿童,更应警惕本病,应及时作肛拭子或用温盐水灌肠取大便检查,如果镜检粪便见大量脓球和红细胞即可确诊。有条件时可作粪便细菌培养以鉴定菌群,并作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治疗。对慢性菌痢患者,应作乙状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粘膜病变,并采取标本作培养,以助诊断。预防措施
消灭传染源是预防措施之一,除治愈患者外,必须对托幼、饮食业及自来水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带菌者,调离工作岗位并予以治疗。切实做好饮食卫生、水源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从口入。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和其他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一样。首先,要管理好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早期隔离,要积极彻底地进行治疗。第二,切断传播途径,喝开水不喝生水,用消*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第三,切断传播途径,认真贯彻执行“三管一灭”(即管好水源、食物和粪便、消灭苍蝇)。第四,保护易感人群,近年来使用志贺菌依链株减*活菌苗口服,可产生IgA,以防止痢菌菌毛贴附于肠上皮细胞,从而防止其侵袭和肠*素的致泻作用。文字:来自网络
编辑:崔杨蕃
初审:王莉萍、朱琳
终审:宗红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