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年间,时任庐陵知县的王阳明,两次到江西分宜拜访严嵩,他对年轻又才华横溢的严嵩十分欣赏,称赞道:我辈之中如果出圣人,非严嵩莫属。王阳明拜访严嵩时,正是严嵩经历了丧母、大病,在家守孝养病期间。那时的严嵩,身材高挑、相貌俊朗,一心治学,在古庙青灯陪伴下,埋身苦读诗书10年之久,他写得一手好字,吟得一口妙诗,做得一纸美文,在当地颇有清誉。这让认为人生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的王阳明,以为严嵩跟他是同道中人,一时间,这两个小官员,互相仰慕,你来我往,交情颇深。
据说,当时严嵩在钤山所住宅院的匾额“钤山堂”,都是王阳明所题,可见两人当时交往之深。可惜,贫贱时发下的志向,有人坚守终身,有人则半途就改弦更张。年,严嵩北上顺天,正式复官,到年,四十六岁的严嵩升任国子监祭酒,之后平步青云先后任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内阁首辅,成为权倾朝野的大权臣。严嵩进入朝堂后,长袖善舞,大展拳脚,一生起多次出任内阁首辅,把持明朝国政近几十年之久。这几十年的风光中,严嵩表现如何呢?嘉靖帝沉迷道教,大臣们纷纷阻止,一日嘉靖将几顶沉香水叶冠(一种比较高级的道士帽),赐予夏言、严嵩等几个大臣,其他人谁也没戴,唯独严嵩每次出朝都戴着不说,还特地用轻纱笼住以示郑重。又一次,嘉靖帝的御用道士发明了新丹药,嘉靖想吃又怕死,已经75高龄的严嵩,居然自告奋勇为皇帝试药。结果铅汞中毒,导致痔疮发作,痛下淤血二大碗,严嵩写下详细的记录,提醒皇帝:丹药有副作用,要谨慎使用。嘉靖不甘心,自己也试了试,试验结果跟严嵩相同。对嘉靖,严嵩真可谓是忠肝义胆,绝对的“忠臣”。
但是对于朝野对手,对那些阻碍他“进步”的同仁,严嵩陷害同僚,常常必置之死地而后快!年之前,严嵩对前任内阁首辅兼同乡夏言,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抱住他这棵大树扶摇直上。等他羽翼丰满,时机一到,严嵩便向嘉靖告状构陷夏言勾结边将谋反,翻脸比翻书还快,一点没有心理负担。年11月,67岁的夏言被人五花大绑,用木棒像抬生猪一样,抬到北京西市刑场处决。曾经对严嵩有知遇之恩的夏言就这样被严嵩所害。搬开夏言这块最大的绊脚石,严嵩如愿成为内阁首辅,从此开始他大肆搜刮钱财、陷害忠良的奸臣生涯。官员沈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收集了严嵩十条罪状,指责他卖官鬻爵、妒贤嫉能、擅宠害政,向嘉靖揭发严嵩的累累恶状。严嵩便指示手下官员,将白莲教徒阎招供人名中加上沈鍊的名字,眨眼就轻松将其杀害。严嵩发达后,他的儿子严世蕃胡作非为,无法无天,连皇帝的儿子裕王的竹杠都敢敲。
严世蕃连续三年,扣着裕王岁赐(皇子的津贴)不发,最后,裕王不得不送他一千五百两银子,才领到自己的津贴。严世蕃因此得意威胁其他官员说:“天子的儿子都得给我送银子,你们谁还敢不送?”严氏父子后来这样为非作歹,不知当时很看好严嵩的王阳明如果知道了,会做何感想?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大严嵩8岁的王阳明,早在年便过世了,当时严嵩还是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清贫,颇有风骨的文人形象。王阳明去世后,大学士桂萼提出要废王学书院,禁绝王氏思想传播和讲学。严嵩经过冥思苦想,将宣讲王阳明思想的书院改称为“社学”,王学书院这才得以延续。这是王阳明死后,严嵩为曾经的好友王阳明做的一件好事。好事有好报,天道有轮回。年严世蕃案发,严氏父子其恶迹败露后,嘉靖帝下诏将严嵩罢职,削籍为民,家产被抄,奸党与家人一一治罪。最后,87岁高龄的严嵩在破庙中,贫病交加去世,死后无棺椁,无人拜祭。但就因为严嵩曾保过王阳明的王学书院,年,王阳明的学生赵锦巡抚贵州,路过分宜时,看到昔日位高权重的严嵩死后被草草掩埋在路旁,情状凄凉。赵锦动了恻隐之心,关照地方官将严嵩墓进行修整,算是替王阳明还了当年的人情。人生一场大梦,世事几番轮回。当年一对好友,如今一个遗臭万年,一个流芳百世,不能不叫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