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鹏饮料研究报告龙头式微,诸侯并起,鹏 [复制链接]

1#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元证券,徐偲)

1.能量饮料:软饮料高光赛道,本土品牌加速崛起

1.1消费场景刚性+轻度成瘾性,能量饮料步入高速增长期

能量饮料兼备刚需属性和轻度成瘾性,消费者粘性高。能量饮料成分多包含咖啡因、牛磺酸和水溶性维生素,以实现提神、提升运动表现的效果,适合的消费场景为体力工作、运动健身、加班熬夜等,可满足消费者缓解疲劳、提振精神和补充能量的刚性诉求。根据艾媒咨询数据,年中国消费者喝能量饮料的原因中,快速提神与抗疲劳、补充能量分别占比69.4%、61.4%,其次补充微量元素、补充水分分别占比44.4%、40.2%,19.2%的消费用于激发运动潜力。可见,国内能量饮料的消费场景非常明确且具有刚需属性。此外,能量饮料的咖啡因含量和咖啡相仿,明显高于茶类饮品,而糖含量和可乐相仿。因此,能量饮料同样表现出轻度的成瘾性,使得这一赛道具有较高的用户粘性和更长的生命周期。

经过多年培育,能量饮料市场进入快速渗透期。根据欧睿咨询的数据,年我国软饮料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3亿元人民币,近五年的复合增速达8.62%,预计到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左右。软饮料细分板块中,口味型饮料发展更为成熟,但竞争更为激烈且整体增速放缓。相比之下,我国能量饮料市场起步较晚,年红牛进入中国市场以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进行消费者培育并逐步进入收获期。根据欧睿咨询的数据,年我国能量饮料的市场规模为.14亿人民币,至年的CAGR高达23.04%,增速稳居软饮料赛道第一,近五年持续渗透,CAGR超过10%。

1.2行业格局:龙头式微,诸侯并起

1.2.1泰国红牛深度绑定重体力群体,开创大众化能量饮料市场

能量饮料可追溯至年日本大正制药推出的“力保健”(Lipovitan-D),其通过加入牛磺酸和B族维生素以实现抗疲劳等功效。但从产品定位看,早期的力保健更接近于药品而非饮料。年,力保健开始进入泰国市场,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在泰国市场都被作为药品进行监管,但不妨碍精明的商人在其中看到的市场前景。年,泰国天丝制药的创始人许书标创立了红牛品牌,年推出功能性饮料品牌红牛(KratingDaeng),配方与力保健类似,但同时加入咖啡因以提神,改进口味。

泰国红牛在创立之初,便定位广大的劳动者市场,除了产品提神和补充体力的功能与体力劳动者的需求高度吻合,其定价亦较为亲民(10泰铢/ML,当时其消费人群的收入约为5,-10,泰铢/月,可以负担每天购买1-2瓶)。-年,红牛在泰国市场快速渗透,自年其市场占有率以大约10%-15%的速度发展,年红牛的市场占有率达53%。随后,泰国红牛开启出海战略,走向国际市场,年在全球的销售额超过40亿美元,销量超过40亿罐。

1.2.2红牛高举高打培育中国市场,一度成为国内能量饮料代名词

(1)-年:红牛高举高打培养消费者认知,能量饮料在国内市场处于导入期。年,泰国华商严彬将红牛(红牛维他命饮料)引入中国,并在年斥资一亿,以一句“红牛来到中国”首次在央视春晚广告中亮相,以高举高打的姿态开启了国内能量饮料市场的消费者培育之路。不过,由于红牛维他命饮料的高定价(-年为7元/ml,后降价为6元/ml,而当时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售价皆为2-3元),与彼时国内消费水平脱节,红牛在国内市场陷入长达多年的导入期。

(2)-年: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景气,体力劳动者基数与劳动强度扩大,带动能量饮料市场需求爆发,红牛维他命饮料进入收获期。年开始,基建和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提升,大量劳动力转向第二产业,从而刺激了能量饮料的需求。截至年,能量饮料市场规模达28.14亿元,至年CAGR高达42%。虽然这一时期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吸引了不少国内企业入局,但由于市场绝对体量仍然较小且消费群体相对小众,大多数参与者仅是山寨红牛的小作坊而非独立品牌,红牛维他命饮料市场占有率维持在9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能量饮料代名词。

(3)-年:国内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北京奥运会催化全民体育热情,能量饮料向大众消费者渗透,CAGR达32%。随着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北京奥运会带动全民体育热情的提升,能量饮料开始向大众消费者加速渗透,市场规模从39亿增长至亿元,CAGR仍然高达32%。虽然这一时期国内能量饮料的绝对龙头仍是红牛维他命饮料(市占率保持在75%之上),但其逾百亿体量的市场规模以及持续多年的超高速增长使得同行觊觎已久,其中既包括东鹏等本土的竞争者,也包括能量饮料的鼻祖泰国红牛。红牛维他命饮料在享受行业红利的同时,即将面临行业格局的剧变。

1.2.3红牛商标之争旷日持久,本土品牌乘势崛起

年爆发的红牛商标之争旷日持久,“红牛”品牌在国内市场形象受损。借着红牛在泰国市场的风靡,年许书标在海南设立海南红牛饮料有限公司(简称“海南红牛”),意图中国市场。但囿于彼时中国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心理以及外商投资政策等,海南红牛举步维艰。年,中浩集团公司、食品总公司、红牛泰国公司、天丝医药签订95年合资合同,成立合资公司(红牛维他命饮料),授权严彬先生负责管理合资公司在中国当地运营。年,泰国天丝医药宣布商标许可合同到期,但中国红牛仍在继续生产红牛产品,自此,围绕商标之争,中泰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的诉讼,年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认定商标归属于泰国天丝,但是对于商标权限究竟20年还是50年的判定仍不明确。年3月,中国红牛公告提供50年协议原件(其中明确约定:年开始的50年之内,只有中国红牛才能独家生产销售红牛饮料),给红牛商标纠纷再添变数。旷日持久的商标纠纷使得“红牛”品牌在国内市场严重受损,停止重金投入的中国红牛无法保持足够的品牌露出,渠道商囿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潜在的法律风险而积极性受到打击,国内市场同时存在的三款包装和名字高度一致的红牛产品亦使得消费者产生困惑。年之前,红牛在国内能量饮料市场的占有率一直保持在75%以上,而仅仅5年后的年,中国红牛的市占率已下滑至53%,其在国内的强劲发展势头戛然而止。

龙头式微,诸侯并起。红牛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一方面为了保持品牌调性,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市场培育所需的大量营销投入,采取了高定价策略。虽然后来红牛在国内大获成功,但其消费人群大部分为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根据CNRS的数据,消费人群中月收入低于3元的占比较高,-年均超过六成,充足的利润空间和消费者对平替产品的潜在需求吸引众多后来者入局,而红牛的商标纠纷为诸侯的崛起创造了天时。近年来,本土品牌代表东鹏特饮/达利乐虎/中沃/战马等持续蚕食红牛市场份额,年上述品牌占率分别达到12.10%/10.10%/6.20%/4.20%。

1.3行业空间:大众化趋势延续推动消费者基数提升,人均消费量相对成熟市场仍有较大空间

1.3.1能量饮料消费场景多元化,助力消费者基数持续提升

蓝领工人数量庞大且工作强度高,支撑能量饮料消费基本盘。目前中国蓝领工人达到4亿人,广泛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及服务业等领域。虽然我国蓝领数量增长趋缓,但其工作强度日益提升,仍能支撑对能量饮料的消费需求。长途驾驶:37.3%的货车司机日均工作时长在12小时以上;工作时长在10小时和8小时左右的分别为27.6%和17.5%,可见其普遍工

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快递、外卖等服务业:随着电商的蓬勃发展,快递业务量不断增长,快递员的人数及其平均工作时长也随之增长。年,我国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千亿件,年至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8%。而从年至年,中国快递员数量增长了50%,总数量已经突破万人。并且,我国快递从业人员每天工作8-10小时的占46.85%,每天工作10-12小时的占33.69%,近两成从业人员工作12小时以上,末端揽投人员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比例更高。两大平台合计外卖骑手已超过万人,在疫情背景下,外卖配送人员有望进一步扩张。

能量饮料向新型休闲化消费场景渗透,支撑消费者基数扩大。随着消费者教育的持续推进,能量饮料不仅从传统的蓝领工人向经常需要熬夜加班的白领群体延伸,还开始渗透进运动健身、考试培训、聚会派对、电竞、旅行等更多休闲化的消费场景,消费者基数持续扩大。加班熬夜:仅一成的职场人可以基本不加班,24.7%的职场人每天都加班,其中年龄越小的群体加班的比例越高,95后的职场新人每周都加班的占比达到31%。并且从加班时长来看,“90后”职场人加班时长在1-3小时的占比超9成,其次为3小时以上,占比5.83%。运动健身:功能饮料与运动场景存在强连接,健身场景的即饮需求旺盛,并且货柜低SKU促使消费者一旦产生购买,就有可能形成复购行为。此外,随着国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我国的健身场景也在不断扩大,根据《-健身行业白皮书》中显示,-年全国健身房总数量达家,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约4.35亿人。电竞市场:根据电竞分析公司Newzoo的数据,在中国市场有36%的玩家会在玩游戏时喝功能饮料,能量饮料厂商赞助电竞、音乐节等活动更能贴合新时代年轻人的消费场景,符合年轻化趋势。

1.3.2对标成熟市场,国内人均能量饮料消费量提升空间广阔

根据欧睿的数据,年美国、日本和泰国的人均能量饮料消费量分别为8.9L、3.9L和4.5L,而中国人均消费量仅为1.8L。同期美国、日本和泰国的人均能量饮料消费额更是中国市场的8.3倍、4.2倍和1.9倍。可见,相比成熟市场,我国能量饮料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欧睿的数据,年中国能量饮料的销售量/销售额已经达到25.79亿升/亿元,预测-年的销售量/销售额CAGR可以达到6%/7%。(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东鹏饮料:战略嗅觉敏锐,以高性价比破局能量饮料赛道

2.1东鹏团队深耕饮料行业,私有化改制释放企业活力

深圳本土老牌饮料企业,私有化后释放活力。东鹏饮料起步于年,是深圳本土的老牌饮料企业但经营效益长期不佳。年,时任销售总经理的林木勤接手东鹏并进行私有化改制。年,东鹏的产值达到2.5亿元,而年仅有0万元,公司私有化后经营活力得以释放。东鹏核心管理团队均拥有丰富的软饮料行业从业经验,且通过股权激励深度绑定团队利益。年改制至今,公司管理团队稳定,核心管理成员均未流失。

2.2战略嗅觉敏锐,以极致性价比站稳能量饮料赛道脚跟

前瞻布局能量饮料赛道,以极致性价比站稳脚跟。年,国内能量饮料行业虽然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但总体规模相对于软饮料行业仍然很小,且红牛一家独大的地位看似难以撼动,因此彼时本土能量饮料品牌大多是红牛的山寨品。而曾任红牛代工厂厂长的林木勤先生敏锐地抓住了能量饮料行业的爆发窗口,打着“同样的品质,零售价只有别人一半”的旗号,以包装和价格的极致差异化产品入局能量饮料市场。虽然红牛在产品研发、品牌宣传以及渠道布局等方面具有多年的先发优势,但能量饮料的主要客群广大体力劳动者属于价格敏感者,东鹏通过推出售价仅2.5元的ml金瓶东鹏特饮,直击消费者痛点并大获成功。渠道方面,东鹏饮料则避开了红牛的“大本营”北方区域和一部分重点城市,选择以广东省为主要根据地和地级市、县乡镇等下沉市场。年,能量饮料市场同比增长36%,而东鹏特饮则以%的年增长率创下了华南销售支数第一、全国销量领先的市场业绩。自年起,东鹏开始大力推广ml金瓶,新包装一方面以PET为材料降低成本从而保证产品的高性价比售价,另一方面通过众多细节的创新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ml金瓶东鹏快速接棒ml金瓶产品成为公司爆品,-年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3%、.24%、42.40%和60.84%,至年,其占能量饮料的比例达到76.21%。

2.3以经销为主,精耕搭配大流通运营双管齐下

公司销售模式以经销模式为主,与直营、线上等多种销售模式相结合,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销售体系。截至年年末,公司已形成广东、安徽、广西等辐射全国主要地区的生产基地,共有2,家经销商,销售网络覆盖全国超万家终端门店。-年经销渠道的销售收入占比均超过85%,同比增长迅速。此外,公司发力线上销售,与天猫、京东等主流线上销售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年线上销售金额同比增长88.42%,增速超过主营收入增长一倍。

全国化战略进行时,精耕搭配大流通运营双管齐下。公司针对全国不同的区域,因地制宜,采用精耕和大流通两种模式进行渠道铺设和运营。精耕模式:公司在广东、广西、华东、华中等核心市场采取精耕运营模式,通过配备经验丰富的销售业务人员与经销商、邮差/批发商及终端门店共同进行销售市场和消费者的维护及开发。大流通模式:公司在华北、西南、北方等潜力市场采取大流通运营模式。公司先让直营团队进行开拓,进入加油站、商超、连锁便利店等渠道建立品牌形象,随后与拥有强势资源的经销商进行紧密合作,采取大流通模式开始铺货,在此期间公司也会支持该区域的广告费用,如公交站、地方电台、T牌广告等。随着区域渗透率提升,会逐步转为精耕模式。

2.4财务视角:强营运能力助推高ROE,盈利能力改善驱动ROE上升

2.4.1盈利能力:ML金瓶放量,业绩持续兑现

营收层面:ML金瓶放量,营收持续增长。年至年,公司营业收入从28.44亿元增长至67.78亿元,CAGR超过25%,归母净利润从2.96亿元增长至近12亿元,CAGR超过40%。其中,ml金瓶在年-年销量的快速攀升,带动公司整体销售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成本层面:公司毛利率总体保持高位稳定,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公司的销售毛利率稳定在45%以上。从年公司的产品成本结构来看,白砂糖和瓶胚占比较高,合计达43%,公司通过锁价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原材料价格保持稳定。从能量饮料产品的毛利率来看,其总体与公司主营收入毛利率保持一致,稳定在高位49%左右。其中,公司大单品ml金瓶毛利率上升系原材料市场价格下降,ml金瓶特饮和ml金罐特饮毛利率有所下降系公司下调出厂价格和单价。此外,-年非能量饮料和包装饮用水的毛利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系产量上升,单位成本同比下降,市场不断扩大。

规模效应优势放大,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贯彻执行定位大众市场的低价策略同时,公司通过严格的成本管控保持优异的盈利能力,并且规模效应优势不断放大,年毛利率接近4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优秀的盈利能力为企业后续深耕渠道以及塑造品牌力赢得空间。

2.4.2品牌处于高速成长期,高营销投入下公司净利率略低于同业

净利率层面:稳步上升,高营销投入下略低于行业均值。公司的销售净利率自年起稳步上升,截至年已达到17.1%。由于公司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在能量饮料行业快速扩容的时期,公司对于品牌宣传和营销的需求和投入较大,因而净利率受销售支出拖累,略低于行业均值,相比于同业如农夫山泉、达利等大型企业处于成熟期,存在规模效应,收入规模可以较好的摊薄销售费用支出,并且其产品线较为完备稳定,净利率相对较高。

由于高销售费用是公司净利率尚不及同业的主要原因,下文主要从公司销售费用的构成、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得出公司的销售费用费率、支出产生的效能方面均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

销售费用率因规模效应呈下降趋势,未来仍存在优化空间。-年,公司总体的费用率从28.49%下降至24.38%,销售费用率从23.37%下降至19.61%,原因系收入快速增长且运输费重分类至营业成本。从绝对值来看,年因上市增加了专案推广1.2亿元的支出,销售费用同比上升58%,从同业比较看,其销售费用率略高于行业平均值,但是差距在逐渐缩小。

从销售费用构成来看:职工薪酬逐年上升,广告宣传费占比未来存在缩小趋势。

(1)宣传推广费有望随公司规模上升而费率摊薄。公司宣传推广支出较大,但年-H1已经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未来有望随着公司营收拉升,宣传推广费占比进一步下降。年,公司广告宣传费支出较年上升1.4亿元,拉升销售费用率上升至31.92%,系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公司投入约1.5亿元与中央电视台、广东体育频道、今日头条、优酷等媒体平台在赛事直播赞助、广告投放、内容运营等方面开展合作。年,公司宣传推广费有所下降系采用饱和式营销策略,加强地推户外广告,使用“地面广告”直接对消费者进行高密度覆盖,提升了公司品牌辨识度的同时,降低了公司宣传推广的成本。年,公司宣传推广费支出减少系新冠疫情影响,公司对于电视电台的广告投入降低。年,由于上市专案传播支出和户外渠道推广费用上市,拉升销售费用。

(2)职工薪酬高于同业均值,产品放量后人均创收/创利还有较大拉升空间。公司销售人员薪酬支出占比高于同业均值,年达45%,人均薪酬达11.49万元,而公司销售人员人均创收/人均创利分别为万元、22万元,同比增长23%和30%。从横向比较看,公司人均效益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主要原因系:1)精耕战略下,公司主攻县乡镇等下沉市场,在各个深耕区域有较多的基层销售人员;2)为促进公司的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其薪酬制度为底薪+提成,上不封顶。3)部分市场仍属于开拓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而空白市场的培育需要2-3年,产品尚未完全导入和放量。因此公司销售人员薪酬支出占比高于同业均值,存在较多优化增效空间。

2.4.3产能释放充足,营运能力强于同业

库存保持良性,高周转验证产品销售良好。公司全渠道库存在两个月左右,渠道库存比较良性。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以产定购”的采购模式,减少库存积压,产销率基本保持在约%的水平,-Q3,公司的存货周转率远高于行业均值。区域业务员每个月都会对经销商库存进行盘点,同时也会有公司内部系统记录相关数据能够通过对渠道库存的把控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于-Q3连续位列同业第一,远高于行业均值,验证了公司的销售能力较强,资产投资的效益较为优秀。

2.4.4强营运能力助推高ROE,盈利能力改善驱动ROE上升

强营运能力助推高ROE。受益于产能饱满的情况下,公司固定资产周转较快,且由于公司“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和“以产定购”的采购模式,存货周转率较高,年达12.67,同比上升16.45%。同时应收账款周转率相较于年显著上升,达.89,同比上升44.48%,说明公司的回款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保持高位,助推公司ROE拉升,随着公司全国化扩张,未来有望延续。

盈利能力改善驱动ROE上升。公司主营业务能量饮料有望随着规模效应毛利率进一步上升,新品的扩张包括由柑柠檬茶、能量饮料新品的推广与放量,公司毛利率存在上行空间。销售费用层面广告宣传费和运输费有一定的下降空间,未来盈利能力仍有上升空间。

近四年ROE均值超37%,未来仍有上升空间。-年,公司的ROE均值超过37%,自年以来远超同业均值。展望未来,ROE在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上升的情况下,权益乘数由于上市募资的原因略有稀释,总体仍有一定的优化和上升空间。(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延续优秀产品力与品牌宣传力,战略机遇期大力扩渠道加速全国化

3.1极致性价比持续蚕食红牛份额,丰富产品矩阵紧跟消费潮流

东鹏特饮功效与红牛看齐,价格极具优势,性价比有望持续凸显。能量饮料行业的持续扩容吸引了众多企业入局,但与一众竞品相比,东鹏特饮具有极致的性价比。根据我们统计,每ml东鹏特饮定价为1元,在主流竞品中仅高于体质能量,而每ml东鹏特饮的牛磺酸与咖啡因与华彬红牛一致。根据尼尔森零研数据显示,中国四线及以下城市运动饮料增长率达到11.7%,功能型饮料热度持续升温。东鹏特饮显著的性价比优势有望在价格敏感度高的人群中持续扩大优势。

规格矩阵持续完善,大力推广0糖系列顺应年轻化趋势。东鹏在年推出ml金瓶装的基础上,于年推出ml金砖、ml金罐及ml金瓶,终端零售价格覆盖2、3、4、5元,并针对不同消费场景进行了包装创新。此外,面对年轻化以及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健康化趋势,公司于年6月和年4月先后推出东鹏加気、0糖特饮系列,未来将成为公司发力的重点之一。

3.2多维度打造全国化高效营销网络,支撑新兴市场扩张

3.2.1加多宝团队赋能渠道管理,重激励打造渠道推力

加多宝团队赋能,渠道管理持续变革。年公司聘用卢义富任全国营销本部负责人,于年聘用吴兴海任全国推广总监,二人均来自加多宝核心团队,公司借鉴优质企业的管理模式赋能公司渠道精细化管理,推进全国化战略的进程。年:阿米巴模式赋能人均创收提升。年公司对于省外市场进行阿米巴变革,鼓励全员参与生产经营,激发各个区域活力。一方面业务员薪酬制度从底薪+绩效的考核制度上引入提成制;另一方面充分放权区域经理,要求区域经理以合伙人形式参与经营,公司给予一定费用支持,区域经理根据市场情况灵活分配资源完成既定目标,推动省外市场快速放量。年:梳理事业部,推进全国化战略。公司成立了广东营销本部、全国营销本部及全国直营本部三大营销本部,并对全国营销本部进行重新梳理,确定了广西事业部、华中事业部、华东事业部、华北事业部、西南事业部以及北方大区的营销管理架构,持续推进全国化战略。年:完善整体营销体系构建。公司完善了“经销商—邮差/批发商—终端门店”的整体渠道搭建,形成了以经销模式为主,与直营、线上等多种销售模式相结合全方位、立体化的销售体系。年:重激励机制打造渠道推力。公司推出超额倍数激励模式,按超出业绩目标的百分比来进行激励提取,去除地区营收基数大小对销售人员绩效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各地区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公司业绩。

3.2.2渠道数量快速扩张,渠道管理能力同步提升

(1)渠道广度和深度不断上升

渠道精耕模式覆盖深入,大流通模式加速渗透。分销售区域看,-年精耕区域中广东区域的营收保持可观增速,但占比持续下降,年占比为46%;-年华中区域、华东区域CAGR分别达35.76%、37.95%。大流通区域内,西南区域营业收入增长迅猛,年、、年同比增幅分别达到76.59%、53.75%和46.75%,营收占比不断攀升。

经销商数量扩张迅速,各区域经销商/邮差/批发商数量迅速上升,经销商数量已达行业中游。目前东鹏渠道扩展进度迅速,-年,经销商数量由家拓展至2,家,其中年经销商数量增长快速,同比达44.50%。年,邮差及批发商数量3万余家增加至5万余家,终端门店由不足90万家增加至约万家。特别是在除广东以外的其他全国渠道的布局方面,公司投入较多,经销商由年末的1,家提升到1,家,邮差及批发商由2万余家提升至约4万家,终端门店由60万余家提升至90万余家。

从区域维度看,直营及线上、西南区域、华北区域、华中区域的经销商新增较多,发展较为迅猛。并且,精耕区域与大流通区域的经销商数量占比差距不大,华北、西南、华中区域经销商数量布局较多。

餐饮渠道扩张,有望持续贡献收入。广东营销本部在年设立了餐饮大区,重点布局餐饮渠道,与连锁餐饮店达成紧密合作,直达重度客户群体,由柑柠檬茶、东鹏特饮等将成为突破主力。年公司直营及线上经销商数量拓展顺利,新增经销商家,加速特通渠道和餐饮渠道布局。

经销商管理持续优化,单经销商收入规模上升,对标广东区域,各地经销商规模仍有突破空间。从各区域单经销商的收入规模来看,-年精耕区域的单经销商收入规模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大流通区域的单经销商收入规模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广东区域的经销商质量较高,年单经销商规模达到1,万元,其次是广西区域,达到万元。其中,部分经销商规模较小的原因有:1)东鹏的渠道主要建设在杂货店店、工厂超市等,并且集中于地级市、县乡镇等下沉市场,对于功能饮料的需求和区域市场规模参差不齐;2)迅速增长的经销商数量部分为县级市场改经销商,市场较小,消费者购买力不足。

公司经销商数量已到达行业中上游,单经销商规模较大。从行业层面对比观察,公司经销商数量已到达行业中上游水平,超过养元饮品、怡宝、香飘飘等经营多年、有全国性单品的饮料行业公司,但较农夫山泉、达利食品等头部企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公司的单经销商规模达到万元,在经销商数量相仿的企业中位于前列,说明公司的经销商总体而言较为优质,且公司对于经销商的管理较强。

(2)渠道管理能力稳步提升

专业人员操盘渠道掌控,构筑竞争壁垒。在精耕模式下,公司配备经验丰富的专业销售团队与经销商、邮差/批发商及终端门店共同进行市场维护及开发,其业务员直接与东鹏饮料签订合同,编制齐全,人员覆盖到位,且激励到位,薪酬为底薪+提成,上不封顶,加强了渠道的下沉深度。

数据化程度远超同业,助力市场洞察和精准营销。公司率先构建“鹏讯云商”平台,将线下业务员管理、渠道库存监控、终端销售网点服务等融为一体,形成信息汇总和交互的平台。通过该系统,公司可以及时跟踪流通渠道中的库存情况、产品铺市情况及终端陈列效果,迅速决策并反馈到各销售服务处,使复杂的商品流通系统透明化,对于渠道的管控加强。截至年6月30日,公司共有约万个终端销售网点注册用户,积累了过亿条消费者活动数据,为公司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3让利终端,终端网点覆盖广度深度有望持续优化

激励机制充足,终端毛利率可达36%。年末,公司根据市场情况推出了“壹元乐享”新型促销活动,经前期宣传推广,年第二季度消费者参与度逐步提升,带动公司第二、三、四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6.02%、65.94%、56.67%。年公司在“一元乐享”的基础上推出终端门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